大數據時代的概念,它不光是數據,它包括各種各樣信息的整理的分析,包括我們寫時評的時候對新聞事實的分析,其實也是一個屬於這個概念範疇的,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。我舉個例子,我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案例。說一個快遞員,到了找女朋友的年齡了,然後他給一個女客戶送快遞的時候,就是頻繁送快遞,然後他就根據這個信息分析了,他發現這個女白領下單的時間,比如集中在什麼時候。從這個分析他得到了她的生活作息規律。她什麼時間有空,他去約她可能有時間,然後根據她買東西的品種,買的什麼東西,什麼價格來判斷她的生活品位或者生活習慣,就是根據一系列的綜合,他覺得這個女孩收人比較高,品味比較好,可能比較適合。他就追她,至於最後成功沒有,我不知道。我覺得是一個成功的利用各種信息來分析來達到目的的一個例子。
 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信息那麼多,而且信息更新的非常快,時評要講究時效性,經常要搶占所謂的第一落點。但有時候第一落點落的是一個陷阱。比如我舉兩個例子,前段時間又說一個事件,說一個中國的一個婦女,在街上騎電動車好像訛詐一個外國的小伙,說那個外國小伙把她給撞倒了,但是後來確實是那個外國小伙給撞倒的。但是一開始的評論一致的把矛頭對向中國婦女,說她丟人丟到外國人面前去了。你搶占到了第一落點,但往往第一落點欺騙了你。
  還有一個事情是,山東有一個視頻,當時斑馬線上,當時大家說有一個老太太倒在地上,然後有一男一女兩個人往外拽她,然後做出打她的動作,然後說一對中年夫婦毆打老人,當街毆打老人。但是後來事實證明,那個老太太,她有精神病,然後她就站在斑馬線上不走,她的老公就嚇唬他,說你再不走我就打你了,然後揚手就要打她,因為圖片截圖的效果確實揚手正在打她,旁邊那個女的也不是這個男的,就是這個老太太是這個男的媳婦,然後旁邊的是他的保姆。就是各種信息的錯誤,身份的錯誤、動作的錯誤,如果我們根據當時的第一落點來寫評論,完全就是錯誤的。
  我覺得我們我們今天交流可以討論怎麼去避免類似的現象,我們怎麼避免這樣的陷阱。我談我的兩點看法,第一個就是,既然因為是時間時效造成的問題那麼就交由時間來解決,讓時評慢下來,一個事,看到那種,如果是初步判斷不清時不一定去寫,等有一堆這個現象的時候,寫一篇現象性的東西。第二個就是在欄目設置上,比如我們河南日報時評版曾經有一個欄目叫做“雙聲道”。就是對同一篇新聞,同時編髮兩篇針鋒相對的評論,把兩種觀點都寫出來。其實很多時評都在做這樣的努力,包括《南都》、《新京報》,它們的時評板都是有批評,有回應。
  大家都是時評業界人士,如果大家在自己的版面上,或者在自己寫稿的時候來推動這個東西,就可能規避大數據時代給時評帶來的這個陷阱。
  文/薛世君(《河南日報》評論員)  (原標題:薛世君:如何規避數據過多過快帶來的陷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dthmzqhhud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